比起大企業,中小企業出海面臨著更多的難題,國際化道路并不容易。
目前,中小企業出海主要依賴跨境電商,但僅僅依靠跨境電商又很難突破地域限制、打開品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國內大獲成功的產業帶模式,成為一種中小企業出??山梃b的選擇。
據統計,全國總計超過1110個產業帶,而實際還有大量未被統計,另有以更松散的方式存在著的小型企業聯盟,都為中小企業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企業的成功發展提供了條件。
未來,中小企業產業帶的模式也會適合在國際上進行復制。通過集群出海,中小企業或許能夠在海外形成協同效應,降低成本,整合資源,提高國際化競爭力。
1.聚集
很多中小企業受限于自身規模和資源,都只能負責產業鏈中非常小的一個環節,特別是在制造業中,有的企業甚至只能生產單一的零部件,才有機會生存。
要想順利開展業務,既需要尋找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又需要及時獲取行業資訊,還需要投入資金,建設基礎設施、招聘人才,對于已具有的優勢,也需要投入時間、精力、資本進行維護,單一中小企業無法完全覆蓋。
產業帶是中國市場經濟的一大特征,大量中小企業以宗族、村鎮為紐帶,通過將同一行業企業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在一起,實現信息公開共享,使參與其中的中小企業都能享受到規模經濟的優勢。產業帶上,大量從事同一細分領域的公司聚集在一起,原本只能高價采購少量原材料、只有少量生產需求的公司,形成聚集效應,實現大規模低價采購、成本互攤,集合供貨、提高效率。
除了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以外,產業帶還能幫助中小企業拓展業務邊界。產業帶集中相關產業、細化分工,不同機構各有功能分配,包括提供資源、原材料、生產商品、提供信息、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等,不同環節通常都要由不同公司完成,且每個環節的不同部分通常也都會進行專業分工。
目前,我國境內經工信部認定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帶有100個,入駐的中小企業3.1萬多家,年產值超過2.5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19.2%,遠超常規中小企業的發展速度。產業帶模式的存在,極大地幫助了中小企業的發展,這種模式同樣也可以尋找機會在國外復制。
2.方式
產業帶誕生之初是為滿足國內市場。但這些年產業帶不斷釋放產能,產品性價比提升之后,就有了出海的能力,最常見的模式就是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進行“中轉”。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產業帶出海以OEM和ODM代工為主,相關中小企業一直站在價值鏈曲線的最低端,無法收集研發需求、獲取用戶反饋,難以構筑銷售渠道,更遑論形成品牌——整體來看,就是與高附加值環節無緣。
而通過跨境電商,產業帶上的企業和產品得以直接與海外消費者接觸,中小企業開始有機會從低端生產制造向高端研發設計轉移、由OEM向自主品牌進階。
不少企業依托產業帶的供應鏈優勢,精準切入賽道,打造品牌,在國外做出了成績。比如中國產業帶經濟發展最充分的河北省,就跑出了不少優秀的出海中小企業。
部分地區產業帶分布
河北省的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數量眾多,產業帶與外貿的緊密配合對于未來中小企業組團出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位于河北雄安新區容城縣的毛絨玩具產業帶,過去主要走國內低端市場。2022年5月,容城縣成立雄安跨境電商綜試區晾馬臺產業園,為產業帶企業提供從開店到收結匯的全流程服務。此后,產業帶的產品逐漸走出國門,并由代工向研發設計和品牌銷售升級,國際“爆品”不斷出現,產品利潤率也隨之提升。
目前,雄安新區已打造了朱各莊、白洋淀、晾馬臺三個跨境電商產業園,集聚了200多家跨境電商企業,當地貿易額也從2021年的0.23億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7.67億元。
依托跨境電商,把產業帶搬出國門,形成國際化產業帶,也是中小企業出海的重要模式。但無論是在海外開拓渠道還是直接建廠,都需要投入大量資本,就目前來說,國際化產業帶的模式通常是由一個相對有規模、有國際化野心的“大哥”引領,頭部企業拿下海外市場重大項目,再根據產業鏈的需要,組織產業帶上的公司合力執行,這種模式可以將中小企業出海風險降到最低。
汽車產業是典型的“大帶小”出海模式
目前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的,是汽車供應鏈的出海。從相關企業布局來看,汽車產業鏈中,跟隨主機廠等客戶出海是最主流的模式。為適配各地不同主機廠需求,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開啟就近建廠的本土化遷移,比如近期多家新能源車企不斷開發海外市場,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也遷移到這些企業附近,包括做智能汽車底盤的英創匯智、服務汽車及汽配產線出海的“運去哪”等,都是這種出海模式。
對于大企業來說,在周邊建立國際化產業帶有利于快速響應需求,且能夠降低運費、關稅等成本,由中小企業構成的產業帶能夠成為大企業全球化有價值的補充。
目前,除了汽車、新能源、醫藥等少數行業外,國內多數產業帶幾乎都是由中小企業構成,缺少能夠帶領大家“走出去”的龍頭企業,產業帶企業自發性集體出海的動力不足,需要相關部門牽頭組織并提供各類安全保護。
3.前景
實踐已經印證,產業帶是適合中小企業的發展模式,通過產業帶,中小企業得以在世界范圍內供應高性價比的產品,甚至可以與世界級大企業抗衡,這是單打獨斗的中小企業們無法想象的。
但產業帶的國際化并不像大企業出海那樣輕松,所面臨的局限因素也很多,不僅缺少相關機構的引導,產業帶走出國門難度較大,而且面臨供給側限制,員工福利問題也是中小企出海的阻礙因素之一。就算順利出海,中小企業也不像在國內一樣能夠獲得相關部門政策、資金上的傾斜,因此我國中小企業出海性價比,還遠不如第三世界國家或部分發展中國家——即便這些國家通常會有財產和人身安全風險。
當然,隨著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的演變,也許海外國家可以逐漸減少各類對中小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的供給側限制。屆時,出海門檻降低,產業帶經營模式或得以向海外擴張。
目前部分海外地區在一些領域已經具備了成本優勢,比如在越南、泰國等地,人工成本大概僅為中國的80%;在孟加拉國有低廉的人工成本,海灣國家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品也比國內便宜。
孟加拉國是低人力成本國家的代表
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后,如果這些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相對順利,那么這些地區的下游產業鏈產品將有希望降到足夠低,如紡織業、塑料制品、玻璃等基礎工業品的成本,將有可能比國內更低——當然這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和試錯,尤其是想要和中國本土在工業領域的競爭中勝出并不容易。
未來,如果中國的產業帶遷移到這些地區,那么中小企業的產業帶出海也就順理成章了。甚至,這些海外的產業帶有可能替代國內的部分產業帶。
4.寫在最后
如今,分布在全國各地的上百條特色產業帶已經成為我國外貿出口的重要支撐。在過去幾十年中,他們憑借強大的生產能力,源源不斷地向全球市場輸送著物美價廉的商品。但在無數品牌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僅僅擁有代工的身份是遠遠不夠的,建立國際化的產業帶,或許能成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的重要支撐。
目前來看,這條路還很難。
但假以時日,我們或許能看到一個個由中國小商人群體所主導的產業帶,給全世界送來一種和大企業壟斷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
注: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